2018年6月15日星期五下午16点30分,信息工程学院在综合行政楼2楼会议室举行“川农大精神”座谈会,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党员和团委学生会主要干部参会。徐刚毅教授和胡传训老师作为受邀嘉宾分享了他们心目中的“川农大精神”,并与同学们亲切交流。
会上,徐老师结合同学们的提问,以老一辈无私奋斗的川农人的事例,从川农大精神的由来、川农大精神16字概括的内涵、如何传承与践行川农大精神、校训与川农大精神的关系、当代如何更好发扬川农大精神中所包含的艰苦奋斗精神等各个方面,向与会人员作了自己的解读。
“川农大”精神源自于老一辈川农人。徐老师在会上指出川农大精神是体现在一代又一代川农人上。并以杨奉老先生的故事为例,讲述了老一辈川农人在工作上不辞辛劳,不怕艰苦的精神。除此徐老教授还指出要真正理解“川农大”精神,就必须要了解“川农大”历史,了解老一辈川农人。
“川农大”精神的传承重点在于言传身教。徐老师在会上指出,传承、弘扬与践行川农大精神,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,这是当今最值得考虑的问题。川农大精神是老一辈川农人在奋斗拼搏过程中凝练出的,徐老指出:“川农大精神是干出来的,不是纸上谈兵总结出来的”。弘扬与传承川农大精神,重点不在于灌输,而在于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自愿付出,不过度重视回报。徐老师讲述了他自己在别人需要帮助时,主动伸出援手的故事。现在,他常常感到担忧,老一辈川农人好的精神并没有得到传承,现在的人过度重视回报,但是社会仍需要自愿的付出。
随后,胡老师以川农首位校长—杨开渠教授的生命点滴为与会代表分享川农大精神。胡老师指出,老一辈川农人身上具有的吃苦、奋斗、拼搏、惜时如金、艰苦朴素等优良品质值得当今的在校大学生好好借鉴学习。当代大学生不应只懂索取,不懂奉献,要树立“我犹以大众而努力”、“为使命而拼命”的意识。
惜时如金,做事严谨。杨校长平日里,惜时如金,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研与教育事业。为了早日实现“全国每人每年1200斤粮食”的愿望,杨校长每天只休息4-5小时。对待工作严谨认真,处理事物从不拖泥带水,保证质量。除开必要的教学与行政事项,杨校长终日呆在田间地头,研究水稻;无所谓节假日,更没有上下班。即使在自己功成名就之时,也依旧坚持每天核对教案,每天对自己的科研数据进行记录、分类、整理,他会将自己最新的研究融入教学课程,一日一日,始终如此。
艰苦朴素,严于律己。杨校长一生艰苦朴素,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,在从川大迁居雅安的路途上,一辆板车装完了他所有的家当。并且拒绝校方为其置办家具的要求。他说:“我决不可以为自己打算,我应为大众打算”。讲究“用最少的钱,做尽可能多的事情”。终日里,只穿着一件粗布短衣,出入田间地头。除此之外,杨校长对自己要求严格,不搞特殊化。
当胡传训老教授讲述完杨开渠校长的事迹后,徐刚毅教授补充道,“川农大精神”不仅体现在教师身上,更体现在学生身上。
同学们表示,“新时代来临,川农大精神需要不断升华,内涵需要不断丰富。今天的分享,让我备受激励,同时也让我意识到 “川农大精神”16字的来之不易, 体会到文字背后蕴藏的深刻内涵,“川农大精神”我所有川农人精神的丰碑,需要我们一代代川农人来继承和发扬。”作为教师,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,要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“四有”好老师。
【责任编辑:李奕苇(文),武志敏(图);邓秋红(审)】